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她”,这群人在马鞍山相聚……

邓婷婷 望天门
2024-11-29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因同饮一江水,而共谋发展路。

今天,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主办,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马鞍山市人民政府、中国旅游报社承办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交流活动在马鞍山举行。

长江沿线13个省(区、市)相关单位代表与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媒体记者等齐聚一堂,就建好用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开展多维度、多领域、多视角的深入研讨和广泛交流。

▲芦苇江湾 资料图

此次盛会,缘何“花落”马鞍山?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如何深层次挖掘马鞍山文化内涵,讲好长江故事?


01 不尽长江滚滚来 

从雪山走来,向东海奔去,长江浩浩汤汤6300余公里,形成了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等文化区,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

擘画壮美山川,彰显文化气度。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部署。

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旨在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综合考虑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13个省(区、市)。

▲ 长江马鞍山段 资料图

旗之所向,行之所往。

国家层面



“一盘棋”谋篇布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施方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相继出炉,为探索长江沿线地区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新途径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省级层面



“高站位”统筹推进,集全省之力,加快建设进度,主动探索创新,启动并储备了一批工程项目,充分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安徽,省级层面工作推进会一场接一场,科学规划、项目谋划、宣传策划等重点发力,“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样板”成为共识。

翻开地图,马鞍山拥有79.12公里长江岸线和14条通江河流,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本滚滚东逝的江水,在马鞍山折身向北,留下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壮阔景象,让万里长江在这里有了特殊标记。

▲ 天门山(今西梁山) 资料图

回望历史

“和县猿人”头盖骨化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直立人头盖骨之一,距今约三四十万年
凌家滩遗址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中被作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之一
“诗仙”李白望天门、泊牛渚、卧青山,“诗豪”刘禹锡屈身陋室抒写千古名篇,李之仪、王安石等文人墨客纷纷来此踏歌山水、吟诗作文;
西梁山打响“渡江战役第一枪”
“江南一枝花”挺起中国钢铁脊梁;
……
悠久的长江文明源头文化、独特的长江山水文化、灿烂的长江诗歌文化、光荣的长江红色文化、繁盛的长江工业文化,五种冠以“长江”之名的文化,在马鞍山这片土地上交织、碰撞、融汇,最终升华成独具魅力的马鞍山文化,绵延赓续,生生不息。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考察,强调“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 长江之滨的薛家洼生态园 唐焱摄

马鞍山,这颗长江之滨的璀璨明珠,正以文化为纽带,与长江结下不解之缘。


02 碧水东流至此回 

千年前

李白七次游历马鞍山,写下了《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姑孰十咏》《横江词六首》等诸多名篇,并终老于此、魂归青山,赋予这方土地浪漫而灿烂的诗歌灵气。

千年后

马鞍山李白诗歌节连续举办36届,已从单一的诗歌吟诵发展到集歌舞、吟诗、经贸和旅游于一体的系列活动,成为马鞍山亮丽的文化名片和对外的宣传窗口,为马鞍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

见证长江文化源远流长,彰显长江文化智慧与精神。如今的马鞍山,正以时间为轴,寻古探今,赓续长江文明;以空间作标,塑形铸魂,融入美好生活,唱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 第36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开幕式 资料图


逐绿而行,焕发美丽长江新颜。

在长江流域率先实施“十年禁渔”,全力开展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严格森林资源管理,在全省率先开展湿地碳汇研究,统筹做好传统产业转型、战新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马鞍山牢记嘱托,肩负起“人民保护长江”的使命,坚持问题导向,强力开展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流域治理、精准治理,积极开展长江岸线综合整治,推进长江生态廊道工程建设,加快构建长江生态安全屏障。




俯瞰长江东岸,薛家洼生态园、杨树林、滨江文化公园等一批公园与沿江生态绿廊和文化旅游景区“串珠成链”;



聚焦长江西岸,零点公园微缩文脉,“和州之心”乘风破浪,浮沙圩湿地紫色花海摇曳生姿;



……

如今,一个个新景跃然而出,成为市民们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 长江西岸浮沙圩湿地公园 张明伟摄
“现在在长江里看到江豚,不是那么稀奇了。”当涂县护渔员刘素荣说。数据显示,近年来,长江马鞍山段渔业资源恢复明显,鱼类规模、资源密度分别是禁渔前的1.5倍和2倍,长江刀鱼种群已恢复至禁渔前的4倍。

“水清岸绿,江豚逐浪”,成为马鞍山长江文化的绿色音符。


寻古探今,赓续灿烂长江文脉。

今年底,一座崭新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将向世人敞开怀抱。


“届时,该馆将以凌家滩遗址、凌家滩文化为主线,串联起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史前文化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呼应、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展现凌家滩遗址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凌家滩文化的辉煌灿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主任唐军说。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效果图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开展长江文化资源普查,建立长江文物资源基础数据库,编制《马鞍山市长江流域文物名录》

推动凌家滩文化申遗,加快和县猿人遗址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连续举办两届长江文化论坛、凌家滩文化论坛、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系统构建了长江马鞍山段文化脉络,研究发布了长江文化十大安徽标识

线下,非遗展示展演展销频频,线上马鞍山文旅非遗直播间开播,马鞍山非遗正被越来越多人认识、了解。
聚焦长江题材,打造文艺精品,讲好长江故事。

大型纪录片《探秘凌家滩》《山水诗城——马鞍山》登陆央视;

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联合创作的舞剧《李白》,商演7年仍火爆至今;

省市院企合作推出全省首部大型工业题材话剧《炉火照天地》

推出黄梅戏《太白醉》《姑溪谣》、儿童剧《少年行》《小江豚归来》、歌曲《诗的城》等一系列文化精品,提升马鞍山长江文化影响力。
让长江文化融入城市肌理、融入百姓生活。

打造“创客+”文创园等8个文旅特色休闲街区,新建“太白游园”等30座“长江文化+”口袋公园、50个主题公共文化空间;

连续举办39届“江南之花”群众文化活动,每年举办长江文化主题展览100余场

举办长江文化创新创意大赛,推出了“太白楼”纸雕灯等一批融合长江文化符号与当代艺术设计的精品文创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 马鞍山太白游园 资料图


03 唯见长江天际流 


2024年的深秋与初冬,马鞍山人眼中人气最足的地方,当属滨江。

葫芦果音乐节嗨翻全场,马鞍山李白诗歌节以诗会友,采石矶半程马拉松快乐开跑……当绝美的山水画卷与全新的文旅体验相碰撞,马鞍山的独特“诗意”越传越远,“朋友圈”也越来越大。
据统计,葫芦果音乐节、采石矶半程马拉松累计11万余人次参与,拉动消费超3亿元。

▲ 葫芦果音乐节现场 资料图
文化为魂,旅游为体。近年来,依托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马鞍山坚持文旅融合,通过核心项目、节庆活动等载体,充分盘活长江文化资源,加快文旅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优质文旅资源向优质文旅产品转化,长江文化迸发无限活力。




夜幕降临,华灯璀璨,长江不夜城流光溢彩;



打造现场活化研学、博物馆研学、农耕文化研学、综合拓展“四位一体”研学产业,凌家滩研学小镇正式运营;



当涂县太平府文化园街区、采石古镇横江街、和县篾匠街等文化旅游特色街区烟火气满满;



当涂县大青山欢乐谷、大青山滑翔基地、郑蒲港新区滑雪场等新业态项目迎来提质扩容;



……

以长江文化充实长江旅游,以长江旅游彰显长江文化。马鞍山发布“诗仙游踪”等4大文化自驾游产品、“千锤百炼、淬火成钢”等8条精品研学线路,吸引游客超1000万人次。

▲ 马鞍山长江不夜城景区 资料图

万古长江奔腾,千载文脉焕新。滚滚东流的长江始终涌动着发展的澎湃动能,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如今的马鞍山,谋划长远、干在当下,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马鞍山段)建设上正蹄疾步稳。


加强规划引领

加快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马鞍山段)建设保护规划》制定,将“中华文明发祥地、诗仙李白羽化处、碧水东流长江岸”作为马鞍山串联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形象定位,统揽“凌家滩”“诗歌”“长江”等元素,构建了具有独特内涵、共同记忆的文化标识体系



加强项目谋划

积极谋划长江文化公园重点项目,推动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综合提升、和县猿人遗址公园、采石矶片区提升开发等重点项目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规划中,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马鞍山示范段、中国钢铁文明展示馆建设。



强化开发利用

将长江文化融入旅游规划、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中,优化以采石矶、凌家滩、薛家洼、霸王祠等长江沿线重点景区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探源之旅”“长江文明探源”等线路,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大节庆日开展长江文物展示、展览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长江文化保护传承氛围。

 ▲长江马鞍山段 资料图

江水流觞,时光铭刻。勇立潮头、一马当先,一曲壮阔的新时代“长江之歌”正在马鞍山大地奏响。


编   辑 / 史芳俊      校   对 / 傅中平

审   核 / 江   勇      审   签 / 陈 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望天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